![]() | 专论与综述 |
2025.(2):1-6 | ![]() | [摘要](27) | ![]() | [PDF](9) |
梳理了国内外海洋油气行业甲烷监测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对比分析监测方法,总结了船载走航监测、飞机巡航监测及卫星遥感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针对我国海洋油气平台甲烷监测方案及核算方法尚不完善的现状,提出开展典型海洋油气平台甲烷船载走航试点监测、拓展推动“海空一体”甲烷监测技术应用,以及构建海洋油气平台甲烷逸散监测体系等后续研究方向。 |
![]() | 研究报告 |
2025.(2):7-14 | ![]() | [摘要](27) | ![]() | [PDF](5) |
城市街区不同空间形态对街区空间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选取合肥市云谷路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沿街空间的PM2.5质量浓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数据,揭示街区PM2.5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开敞度、退让距离、迎风面积比、平均高度、天空开阔度5项空间形态设计指标,分析其与PM2.5质量浓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街区空间PM2.5逐时质量浓度变化曲线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波峰出现在11:30前后,波谷出现在16:30前后,受早晚高峰期车流量影响显著;开敞度、天空开阔度与PM2.5质量浓度呈负相关关系,迎风面积比、平均高度与PMPM2.5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空间形态设计指标对PM2.5质量浓度变化的贡献度从高到低为天空开阔度(49.0%)>平均高度(19.6%)>开敞度(16.4%)>迎风面积比(15.0%)。 |
2025.(2):15-22 | ![]() | [摘要](30) | ![]() | [PDF](6) |
以洛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20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构建“三生”用地主导功能分类体系,运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三生”用地特征,深入揭示“三生”用地转型下洛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特征及其内在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30年来城镇生活用地、乡村生活用地增幅明显,农业生产用地逐年减少(-24081km2),水域生态用地小幅增加(+8839km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呈增强趋势,总价值增长1303亿元。在耕地保护、生态保护、自然发展、经济发展4种模拟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研究区西北上升、东南下降。2030年洛阳市城镇生活用地持续扩张,林地生态用地区域性蔓延,促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提升,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关系明显,权衡关系较少且主要存在于支持与文化服务之间。 |
2025.(2):23-30 | ![]() | [摘要](26) | ![]() | [PDF](4) |
根据2005—2020年黄河源区9个县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生态承载力转换因子,采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并分析各县域生态承载力和绝对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15年来源区各县域草地面积占优势,建设用地面积增幅均较高,兴海县、同德县、玛多县和达日县的未利用地面积呈明显缩减趋势;2005—2020年各县域生态承载力和绝对生态承载力均呈增加趋势,玛多县生态承载力最高且增加量最大(44252334hm2),河南县的增加量最小(11051965hm2),同德县绝对生态承载力增加量最高(3566),久治县增加量最低(1430)。源区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年降水量、年均蒸发量、年均温度、城镇人口数、GDP、第二产业产值、人均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畜牧量产量、能源生产总量、人口总数、农村人口数。 |
![]() | 调查与评价 |
2025.(2):31-37 | ![]() | [摘要](26) | ![]() | [PDF](4) |
以安徽省北部开放型沉陷湖泊(口孜东矿沉陷湖)为研究对象,利用各端元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及端元模型和CO2扩散模型,确定地下水排放输入的碳通量。结果表明:δ13CDIC与DIC在不同水体中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两者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总体不显著,水化学要素是影响δ13CDIC值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沉陷湖水、河水及地下水中DIC来源为土壤CO2和碳酸盐岩风化,且沉陷湖水中的DIC大部分来自碳酸盐岩风化;水〖CD*2〗气界面CO2通量均值达到16426mmol/(m2·d),河流输入CO2通量达到36831mmol/(m2·d),来自地下水的CO2通量为5770mmol/(m2·d)。 |
2025.(2):38-44 | ![]() | [摘要](21) | ![]() | [PDF](4) |
2018年在巢湖布设111个采样点,采集沉积物柱样,测定0 cm~10 cm和10 cm~20 cm柱样中总氮(TN)、总磷(TP)及相关基本指标,分析其污染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沉积物氮磷污染指数评估巢湖沉积物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巢湖沉积物中TN和TP的质量比范围分别为117mg/kg~2 470mg/kg和142mg/kg~2 022mg/kg;巢湖西湖区北部、东湖区北部和东部湖湾为氮磷高值区,中湖区南部氮磷值最低;TN、TP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21~437、031~435和044~383,巢湖沉积物污染程度为清洁—重度污染,西湖区污染程度最高,东湖区次之,中湖湖心最低。 |
2025.(2):45-50 | ![]() | [摘要](21) | ![]() | [PDF](3) |
利用CSLE模型对普者黑流域2009年和2019年的土壤侵蚀开展定量评价,分析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JP2〗该流域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范围为3 63045 MJ·mm/(hm2·h·a)~4 92338 MJ·mm/(hm2·h·a),〖JP〗呈明显自西向东递增的趋势;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范围为0011 4 t·h/(MJ·mm)~0020 4 t·h/(MJ·mm),地形因子LS值范围为0~31566,二者高值区域均分布在流域中部;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B值减小,流域植被覆盖情况转好;工程措施因子E值无明显变化。流域总体土壤侵蚀发生率基本不变,土壤侵蚀处于转好态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M值随坡度等级升高而增大,随高程等级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M值大小依次为未利用地>林地>草地>耕地>园地。 |
![]() | 监测技术 |
2025.(2):51-56 | ![]() | [摘要](30) | ![]() | [PDF](11) |
以淮南市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来源和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水中微塑料丰度为833个/m3~2750个/m3,粒径以05mm~1mm为主,占比为3353%,形状以纤维状为主,占比为7217%,颜色以蓝色为主,占比为6138%;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为30个/kg~91个/kg,粒径以1mm~2mm为主,占比为3219%,形状以纤维状为主,占比为8999%,颜色以蓝色为主,占比为7037%。研究区微塑料主要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3723%)和聚酰胺(3098%),可能来源于纤维类生产、生活用品;沉陷湖泊微塑料的污染风险等级不高于Ⅱ级,风险较小。 |
2025.(2):57-61 | ![]() | [摘要](23) | ![]() | [PDF](3) |
采用QuEChERS-HPLC-MS/MS法测定秦岭土壤中11种当前使用农药(CUPs),包括有机磷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及新烟碱类农药。通过优化试验条件,使方法在0500μg/L~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27 ng/g~0133 ng/g。空白基质低、中、高3个质量比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554%~117%,3次测定结果的RSD为13%~77%。将该方法用于测定秦岭(西安段)土壤,各采样点检出的8种CUPs质量比范围为0161 ng/g~194 ng/g,主要为有机磷类农药,推测其来源可能是附近农田中施用的CUPs挥发进入空气,再经大气传输进入秦岭土壤。 |
2025.(2):62-66 | ![]() | [摘要](22) | ![]() | [PDF](6) |
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对钙基膨润土(Bent)进行插层改性制得改性钙基膨润土(PB),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渠道材料,分析其改性前后对水中Cu2+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PB对Cu2+的吸附性能强于Bent,在25 ℃时最优吸附条件为pH值为4且投加量为2 g/L ;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动力学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最大平衡吸附量为114mg/g,吸附过程以多层吸附为主,主要由化学吸附为驱动。 |
2025.(2):67-71 | ![]() | [摘要](23) | ![]() | [PDF](6) |
选用铜陵二叠系栖霞组灰岩(海相烃源岩)制备吸附材料,去除废水中的Cu2+、Pb2+、Zn2+和Cd2+,并通过SEM、FT-IR、XRD、XPS等测试手段对其吸附前后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其吸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制备的海相烃源岩吸附材料对废水中的Cu2+、Pb2+、Zn2+ 和Cd2+去除率分别达到987%、990%、968%和979%,吸附主要发生在前30 min;Cu2+、Pb2+和Zn2+ 3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偏向于准一级动力学模型,Cd2+的吸附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都能较好拟合;海相烃源岩矿物材料对Cu2+和Zn2+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而对Pb2+和Cd2+的吸附则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 |
2025.(2):72-76 | ![]() | [摘要](20) | ![]() | [PDF](4) |
建立了一种集中式的油气回收气液比在线监测方法,通过监测整个加油站或单台加油机的总油气回气量,结合单枪加油气液比和模型算法实现加油站每条加油枪气液比的连续精准在线监测,该监测结果与手工监测结果的差值在±015以内,与传统的分散式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结果的相对偏差在±15%以内。该方法能准确识别油气回收气液比监测异常和加油枪故障,相关参数指标满足《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2—2020)中油气回收气液比在线监测要求。 |
![]() | 创新与探索 |
2025.(2):77-82 | ![]() | [摘要](27) | ![]() | [PDF](4) |
以淮南矿区口孜东矿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25组地下水样品,通过水化学特征分析,Cl、Sr同位素示踪及piper三线图解析等方法揭示地下水水岩作用机理及盐分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砂岩水、混合水与太灰水分别呈ClNa型、过渡型与HCO3Na型特征,总溶解固体(TDS)均值达1 582 mg/L,水化学环境复杂;δ37Cl值为-041‰~058‰,同位素分馏特征表明浅层地下水补给、硅酸盐矿物(如钠长石)溶解〖JP2〗及蒸发浓缩是控制盐渍化的关键过程;87Sr/86Sr值(0709 55~0712 16)〖JP〗与Sr2+Ca2+/Na+值协同演化揭示Sr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方解石、白云石)溶蚀及硅酸盐岩(钾长石、伊利石)风化作用。 |
2025.(2):83-87 | ![]() | [摘要](23) | ![]() | [PDF](4) |
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统计学相结合,以土壤Cu含量为研究对象,选取常用的反距离权重(IDW)法、径向基函数(RBF)法、普通克里格(OK)法、经验贝叶斯克里金插值(EBK)及带障碍的核插值(KIB)法进行建模,用平均误差(ME)、标准化平均误差(MSE)、均方根误差(RMSE)及同一系数(AC)对各方法的性能进行定量评价,分析5种插值方法对复杂地形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方法的预测精度有一定差异,KIB法预测结果的RMSE最小,AC值最高,更适用于复杂地形,能基于研究区实际情况产生详细、合理的预测图,具有较好的精度和预测效果。 |
2025.(2):88-92 | ![]() | [摘要](19) | ![]() | [PDF](2) |
通过碳排放因子法测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5—2021年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其碳排放强度及变化特征,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1年兵团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升高〖CD*2〗降低〖CD*2〗升高”的波动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种植业和畜牧业碳排放分别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5086%和4914%,氮肥是种植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绵羊和奶牛是畜禽养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兵团北部区域相较于南部区域农业碳排放量更大、强度更高,农业减排压力较大。城镇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兵团农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农村人口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则对碳排放产生抑制作用。 |
2025.(2):93-98 | ![]() | [摘要](18) | ![]() | [PDF](4) |
以绵竹市规划区为例,基于ArcGIS空间数据库,采用声环境质量评估方法,分析了2019—2021年区域声环境、道路交通声环境、功能区声环境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并调整划分声环境功能区。结果表明,区域声环境质量稳中变好;昼间道路交通噪声评价由“好”变为“较好”再变为“好”,夜间道路交通噪声评价保持为“好”;功能区昼间声环境达标率2季度逐年升高,其他季度先降后升,夜间达标率1季度保持不变,其他季度先降后升;声环境功能区调整划分结果为无0类功能区,有1类、2类、3类功能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