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境管理 |
2025.(1):1-5 | ![]() | [摘要](285) | ![]() | [PDF](173) |
基于风险管理方法,从质量管理体系和监测过程两个角度,梳理识别影响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数据质量的风险事件。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度评级,建立风险矩阵开展风险综合评价,并制定防控对策。结果共识别出24个风险事件,5个高风险事件,主要与专业技能有关;18个中风险事件,主要与标准规范执行力度和工作经验有关;1个低风险事件,与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有关。从风险分布上看,高、中风险事件集中在样品采集过程,其次为样品鉴定过程。对此,提出应重点提升监测人员专业技能,全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开展样品采集和样品鉴定质控检查,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方法,形成识别与防控的良性循环。 |
2025.(1):6-8 | ![]() | [摘要](191) | ![]() | [PDF](76) |
分析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整治施工中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等4个环境因子的产生环节和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总结了环境整治过程的环境监测方案,明确了监测布点方式和数量、指标和频次、执行的排放标准等要求,提出了建立宣传联络机制、实时了解舆情动态、借助媒体力量、开展科普宣传等建议。 |
![]() | 专论与综述 |
2025.(1):9-14 | ![]() | [摘要](141) | ![]() | [PDF](70) |
梳理了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来源、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总结了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综述了物理环境、建筑空间、通风状况对微生物气溶胶扩散的影响及其在小尺度和大尺度空间扩散机制的差异。针对研究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分析微生物的繁衍代谢特性、受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多重影响因子对微生物气溶胶分布和扩散的协同作用及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等研究展望。 |
2025.(1):15-20 | ![]() | [摘要](147) | ![]() | [PDF](60) |
综述了海洋发光菌的分离培养技术,以及甘油、无机盐、温度、盐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对海洋发光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目前分离的海洋发光菌主要为弧菌属、另类弧菌属、发光杆菌属、希瓦氏菌属和小浴氏菌属,分析了其物种多样性和生境来源。归纳总结了海洋发光菌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通信遥感、生活照明等4个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在海洋发光菌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营养物质或调控底物、利用自动化和机器学习进行高通量微生物培养、对培养物采用先检测后筛选的分离培养策略等后续研究方向。 |
![]() | 研究报告 |
2025.(1):21-27 | ![]() | [摘要](223) | ![]() | [PDF](126) |
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划分不同空间尺度的圆形与河岸带缓冲区,建立多元线性回归(MLR)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圆形缓冲区下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高于河岸带缓冲区;pH值在500m圆形缓冲区下与草地相关性最高,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在1 500m圆形缓冲区下与森林相关性最高,氨氮在1 000m圆形缓冲区下与建设用地相关性最高;在圆形缓冲区下,MLR模型的R2为0132~0431,GWR模型的R2为0287~0569,均优于河岸带缓冲区。 |
2025.(1):28-35 | ![]() | [摘要](144) | ![]() | [PDF](68) |
选取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云南省作为研究区,对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数据进行监测和预测,揭示两者在监测植被变化中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云南省植被驱动机制,并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CAMarkov模型对云南省植被变化进行时空预测。结果表明:时间上,NDVI和SIF均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在较高植被覆盖地区SIF存在饱和现象。SIF在地形复杂区域对植被的响应更为准确。NDVI和SIF均与气象因子呈正相关,NDVI对温度更敏感,SIF对相对湿度更敏感。时序预测上,2020—2025年NDVI和SIF呈下降趋势;空间预测上,NDVI高和SIF较高类型区域减少。 |
2025.(1):36-41 | ![]() | [摘要](112) | ![]() | [PDF](100) |
通过对2010年、2013年、2014年、2021年和2022年鄱阳湖大湖池和修河的日水位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大湖池与修河的河湖关系。结果表明:修河吴城站水位高于1636m呈现“高水似湖”,低于1636m呈现“低水似碟及低水似河”;水位为1036m~1636m时,大湖池的水位变化由闸口人为控制,大湖池与修河隔离(2013年、2014年)或连通(2010年、2021年、2022年)取决于修河水位与闸口控制水位的高低;大湖池与修河年内月平均水位值均表现为1月—7月逐月升高,8月—12月逐月降低,大湖池最低水位为湖底高程即大湖池干涸,修河最低水位每年不同且持续降低。 |
![]() | 调查与评价 |
2025.(1):42-49 | ![]() | [摘要](125) | ![]() | [PDF](63) |
以四川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5年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分布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地形、生态及人为因子对不同地貌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植被覆盖度以中覆盖度为主,主要分布在盆地丘陵、山地和巫山、大娄山,低覆盖度主要分布在西昌和雅砻江,高覆盖度主要分布在盆西平原、米仓山、大巴山、峨眉山、凉山、龙门山和若尔盖,劣覆盖度主要分布在石渠色达、沙鲁里山和金沙江东岸,无植被覆盖主要分布在岷山、邛崃山和贡嘎山。盆地平原及周围丘陵、低山区域植被覆盖度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GDP和人口密度影响,盆地周围中高山区域植被覆盖度主要受高程和年均气温影响,川西南区域植被覆盖度主要受高程和土地利用类型影响 |
2025.(1):50-56 | ![]() | [摘要](134) | ![]() | [PDF](131) |
采集宁夏黄灌区某工业园区周边农田土壤样品,测定样品中8种重金属全量和TCLP提取态含量,并采用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Mn、As、Pb、Cd、Cu、Ni、Zn和Hg的平均值分别为6673mg/kg、1231mg/kg、2456mg/kg、0091mg/kg、2432mg/kg、2972mg/kg、7496mg/kg和0050mg/kg,与宁夏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积累,且距离工业园区越近,积累越严重,其中Hg的空间分布变异程度较高;8种重金属全量和TCLP提取态含量均分别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TCLP国际标准限值;研究区域土壤目前尚较清洁,农作物受到重金属污染风险较低。 |
![]() | 监测技术 |
2025.(1):57-61 | ![]() | [摘要](228) | ![]() | [PDF](145) |
提出一种多源遥感监测方法,用于南四湖流域常规水污染物监测系统设计。超分辨率处理后的Sentinel2 L2A卫星多光谱数据可实现流域水质的大范围监测,利用无人机多光谱/高光谱数据可实现入湖河流水质的精细化监测,地物光谱仪高光谱数据能够实现湖、河岸边带水体的水质反演精度修正,基于多源遥感影像光谱特征与非光敏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建立光谱特征数据库。相比半经验法,结合机器学习法后,总氮、总磷反演的平均误差分别下降2284%、3919%。通过增强数据集、添加正则化项、集成学习、泛函分析等正则化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反演模型对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水质类别水体的自适应能力。 |
2025.(1):62-66 | ![]() | [摘要](151) | ![]() | [PDF](95) |
利用高斯大气扩散模型,结合工业区域环境气象信息,对开放式场景下工业区域碳排放进行分析计算,构建开放式区域的监测曲面。基于粒子群算法,在监测曲面上以经济性与覆盖率为目标函数进行求解,获得监测装置最优布点数量及坐标。以成都市某工业区域为例,通过数学建模及仿真分析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分别采用通信范围为50m和100m的监测装置进行监测,当监测点数量为32时,其最优覆盖率分别超过32%和83%。 |
2025.(1):67-71 | ![]() | [摘要](122) | ![]() | [PDF](52) |
通过外加碳源试验研究不同种类有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与平行因子分析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出水的荧光组分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低浓度有机碳源能够消耗体系中多余的电子供体,有利于增强厌氧氨氧化菌活性,随着有机碳源浓度的不断升高,反硝化菌活性逐渐增强。4种有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菌的抑制作用为葡萄糖>乙酸钠>淀粉>丙酸钠。平行因子分析表明,类蛋白质和类富里酸为反应器出水中主要荧光组分,后期类蛋白质增加并成为主要荧光物质。 |
2025.(1):72-75 | ![]() | [摘要](106) | ![]() | [PDF](81) |
以2014—2022年宁德核电厂周边海域每半年1次的采样监测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3H的放射性分布情况,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线性回归模型对海水中3H的活度浓度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宁德核电厂周边海域3H的活度浓度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正常工况下,3H的活度浓度短期内仍将保持缓慢增长趋势,经过长期运行后,3H的活度浓度水平将保持稳定。 |
![]() | 创新与探索 |
2025.(1):76-81 | ![]() | [摘要](112) | ![]() | [PDF](73) |
以安徽省某废弃钢铁厂为例,分别使用GMS软件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构建相应的地下水数学模型,开展研究区土壤修复工程对地下水流场的扰动影响及区域污染物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工程施工完毕初期,研究区阻隔墙2右侧的基坑降水使得周边地下水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阻隔墙上游地下水位出现0m~025m的壅高,下游地下水位出现0m~040m的下降;工程完成半年后,工程施工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逐渐减小,地下水流向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土壤修复后地下水中Fe、Cu、Pb和As含量明显降低,污染物空间分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
2025.(1):82-86 | ![]() | [摘要](144) | ![]() | [PDF](82) |
以云南禄丰黑井骄子山隧洞工程中的芒硝盐岩弃渣场风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和取样开展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芒硝盐岩风化物堆积体在降雨入渗、降雨后蒸发和潜水蒸发等3种不同补水模式下的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入渗情况下总体上呈现盐随水走、向下聚集的趋势;降雨后蒸发情况下总体上呈现盐随水走、水去盐存的趋势,盐分随水分进行迁移与所含易溶盐溶解度、土壤含水量及土壤空隙有关;潜水蒸发情况下总体上呈现盐随水走、向上聚集的趋势。 |
2025.(1):87-91 | ![]() | [摘要](195) | ![]() | [PDF](116) |
以花生秸秆与农村污水污泥为原料,在不同热解温度、热解时间、秸秆和污泥配比条件下制备生物炭,并对制得的生物炭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通过吸附试验考察生物炭对重金属离子Cu2+、Pb2+、Cr6+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热解温度为400℃、热解时间为4h时,纯秸秆制备的生物炭为最佳,该条件下生物炭的产率为3591%,灰分为2849%,制得的生物炭对Cu2+、Pb2+、Cr6+的吸附量分别为2138mg/g、1765mg/g、2107mg/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