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83701931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专论与综述
  • 杨博,张峰
  • 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 2024.(4):1-7[摘要](139)[PDF](83)
    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碳循环影响、碳排放核算方法、碳排放效应分析、碳排放效率及碳减排潜力评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梳理,明晰了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进展。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视角,提出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的系统性框架,即构建碳收支“调查—监测—核算—评价—过程模拟—低碳优化—碳减排效益评价—低碳政策”的整体框架和方法体系,发挥其在区域碳减排、土地利用低碳结构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研究报告
  • 曾艳,廖成浩,罗强煌,樊童生
  • 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 2024.(4):8-15[摘要](106)[PDF](62)
    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基础,构建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模型。结果表明:在2000—2020年间赣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均呈现“N”型发展趋势,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结构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000—2020年间赣江流域耦合协调度的莫兰指数显著增加,表明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冷点区主要集中在上游丘陵地区,热点区集中在下游平原地区。赣江流域的耦合协调度首要障碍因素历经了生态、经济和医疗的变迁,社会经济系统的低水平发展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最大掣肘。应进一步强化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激活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土地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耦合发展。
  • 王秦,赵玮
  • 雄安新区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 2024.(4):16-22[摘要](97)[PDF](62)
    基于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地质环境3个维度,选择工业万元GDP废水排放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平均地下水埋深度等26个三级评价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定量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筛选,构建涵盖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地面沉降速率等11个三级评级指标的雄安新区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4—2020年新区的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4—2020年,雄安新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分别为0219 7、0.211 8、0.216 0、0.240 7、0.266 7、0.340 4、0.428 4,年均增长率为11.77%,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2017年后新区持续加大白洋淀水环境的治理力度,区域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环境承载力大幅提升。
  • 甘杰,刘静,唐婉,张瑞磊
  • 十三五”期间多省交界区域空气质量演变特征分析
  • 2024.(4):23-29[摘要](80)[PDF](49)
    基于2016—2020年湖南省永州市国、省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应用HYSPLIT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及浓度权重轨迹分析等方法探究多省交界典型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永州市11个区县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30%,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范围为290~346,SO2、PM25、PM10浓度下降趋势明显;外来传输主要受东北部长距离和南部短距离输入性污染影响,其中冬半年主要受来自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的气团影响,短距离轨迹数占总轨迹数的716%,长距离轨迹数占284%,重污染天气主要受湖南省长株潭方向、广西和广东省方向的省内、外短距离气团影响较大,贡献率分别为318%、314%。
调查与评价
  • 肖许沐,马卓荦,蒋任飞,王赛
  • 西北江下游河流底栖动物群落健康评价
  • 2024.(4):30-35[摘要](89)[PDF](51)
    2020年12月在西北江下游河流设置11个采样点,调查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评价河流健康状况,并分析B-IBI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参照点位的B-IBI值在059~400之间,处于中等—优状态;受损点位的B-IBI值在0~082之间,处于很差—良好状态,其中较差和很差状态占比为875%。氨氮浓度与B-IBI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降低水污染负荷是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健康的有效途径。在水质已经实现好转的基础上,可通过营造河底卵石生境来促进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同时也应加强河岸带的修复。
  • 李旭,李军,焦亮,李开明,台喜生,臧飞,陈伟,杨云钦
  • 兰州地铁站灰尘重金属的PMF模型源解析与累积特征研究
  • 2024.(4):36-42[摘要](82)[PDF](47)
    通过在兰州地铁站站台布设11个调查样点,监测分析地表灰尘元素As、Cr、Cu、Mn、Ni和Pb累积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兰州地铁站站外和站内地表灰尘中As、Cr、Cu、Pb的平均值均高于甘肃省和兰州市土壤背景值;站内地表灰尘以Cr、Cu、Ni和Pb为主要污染物,站外污染以Cu和Pb为主,且站内地表灰尘重金属综合污染整体高于站外;源解析结果显示,站内地表灰尘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交通源和人为污染源的混合源、工业源、交通源和大气沉降源的混合源,贡献率分别为300%、336%、364%,站外主要来源为交通源和大气沉降源的混合源、燃煤源和交通源的混合源、交通源,贡献率分别为387%、296%、317%。
  • 谢宗圆,徐超,郑刘根,丁浩然,田德金,吴腾,陈成
  • 某钢铁厂地下水中重金属来源解析与风险评价
  • 2024.(4):43-48[摘要](82)[PDF](52)
    以某废弃钢铁工业场地为研究对象,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探究其中8种元素(Cr、Cd、Fe、Mn、As、Zn、Ni、Cu)的空间分布特征、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Fe、Mn的测定均值高于地下水Ⅲ类标准限值,8种元素含量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性,除Zn以外,总体上中部区域高于东部区域;8种元素主要有4种来源,分别为化石燃料燃烧及废水排放混合源、降尘源、自然源、炼钢排放源;饮水摄入是研究区主要的暴露途径,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综合风险值HI均<1,处于可接受范围,As在饮用途径下对成人的ILCR高于最大可接受风险值1×10-4,可能存在潜在致癌风险。
  • 何继山,唐辉,匡恒,吴林,李自涛,翟小洁
  • 郑州市中心城区高铁锰地下水成因与分布规律
  • 2024.(4):49-53[摘要](84)[PDF](55)
    于2020年在郑州市中心城区布设273个监测点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分析地下水中铁和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出现高铁锰现象的原因为区内第四纪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沉积物中铁锰质结核及浸染经淋溶进入地下水;浅层地下水中铁和锰含量具有伴生关系,铁锰超标区域相对集中,高铁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南岸局部地区;该区域浅层地下水为还原环境,有利于铁和锰的富集,pH值大多在71~80范围内,呈弱碱性,沿地下水径流方向,铁和锰含量随硝酸盐含量增加而降低,随硫酸盐和氯化物含量增加而增加。
监测技术
  • 谢朝阳,牛海林,宋玉庭,徐力刚
  • 基于Landsat 8的沱沱河流域总氮和氨氮反演模型研究
  • 2024.(4):54-58[摘要](111)[PDF](50)
    将沱沱河流域2021年6—7月TN、NH3N的实测值和Landsat 8影像的41种波段组合的反射率建立反演关系,筛选出拟合度较高的波段组合与实测值以线性、二次多项式、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方式建立反演模型。结果表明,Landsat 8影像的B4、B5、B6和B7波段反射率与TN、NH3N值呈显著相关性;B4+B5+B7波段组合与TN值具有较高的拟合度,B6/B7与NH3N值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将2021年8月的遥感影像利用模型反演TN、NH3N的预测值,并与实测值进行模型精度验证,TN值反演模型的MAE为1389%, RMSE为0152mg/L,NH3N值反演模型的MAE为587%,RMSE为0077mg/L。
  • 时劲松,张金帆,黄仲明,陶扬
  • 电子直线加速器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
  • 2024.(4):59-62[摘要](62)[PDF](38)
    以医用放射治疗、货物/车辆安全检查、工业辐照3类电子直线加速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辐射环境剂量率监测,掌握不同类型加速器周围和不同关注点位的辐射环境状况,对监测数据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虽然3类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辐射环境监测剂量率数据均低于相关标准限值,但安全检查类电子直线加速器出入口及其侧防护墙位置与其他类关注点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有显著差异。
  • 张情亚,洪鑫,刘志阳,王水
  • 异位化学氧化处理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工程实践
  • 2024.(4):63-67[摘要](76)[PDF](50)
    选用双氧水硫酸亚铁、氧化钙活化过硫酸钠、氢氧化钠活化过硫酸钠3种氧化剂体系处理被石油烃(C10~C40)污染的土壤,对比不同氧化剂体系的处理效果,筛选出较好的氧化剂体系,用于指导石油烃(C10~C40)污染土壤的异位化学氧化修复工程实施。试验表明,氢氧化钠活化过硫酸钠能高效、稳定地降解土壤中的石油烃(C10~C40);当过硫酸钠添加量为5%、氢氧化钠活化过硫酸钠对石油烃(C10~C40)的降解效率最高达到834%。按照过硫酸钠添加量为2%实践,处理后的污染土壤中石油烃(C10~C40)含量满足标准要求。
  • 沈菲,谷静,张昊,朱宝立,霍宗利,朱醇
  • 离子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二乙胺和三乙胺
  • 2024.(4):68-70[摘要](89)[PDF](47)
    采用多孔玻板吸收管采集工作场所的空气,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样品中的二乙胺和三乙胺。通过优化试验条件,使方法在0100mg/L~25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二乙胺、三乙胺的方法检出限均为002mg/L。空白样品3个质量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表明,二乙胺、三乙胺的加标回收率为968%~101%,6次测定结果的RSD为01%~19%。
创新与探索
  • 张楚磊,田耀武
  • 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
  • 2024.(4):71-76[摘要](70)[PDF](41)
    将河南省划分为东西部12个林区8种土地利用类型,基于810个点位的现场采样测量,估算该省土壤有机碳(SOC)储量,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0cm~100cm土层SOC储量为1 46782 Tg,平均SOCD为965kg/m3,与我国SOCD平均水平(960kg/m3)相持平;研究区西部和东部平均SOCD分别为1012kg/m3和900kg/m3,森林与耕地面积占比不同可能是导致东西部SOCD差异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内森林、耕地、草地和人造地表的面积占比,以及气候因素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干旱指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湿度指数均对SOC储量有显著影响。
  • 尹芝华,王水,柏立森,吕良华,冯亚松,翟远征
  • 强开采扰动下危废填埋场地下水环境风险防控
  • 2024.(4):77-80[摘要](74)[PDF](54)
    选取某危废填埋场作为研究区域,结合地质及水文地质特性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水分运动和溶质迁移耦合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定量计算并预测渗滤液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扩散模式。结果表明,受下游敏感点的强开采扰动影响,污染物迁移速度较快,地下水发生显著“捕获”效应,污染物将在1 987 d左右到达下游敏感区域;模拟期污染羽最大迁移距离为87562 m,超标范围最大可达9 9864m2。基于预测结果,提出建立源头预防〖CD*2〗过程监管〖CD*2〗末端治理的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体系。
  • 柏松,赵明明,宋为威,刘军,刘磊
  • 基于MIKE 11的秦淮河流域控制断面水质达标模拟
  • 2024.(4):81-86[摘要](78)[PDF](40)
    选取外秦淮河控制断面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秦淮河一维水环境数学模型(MIKE 11),模拟不同水文气象条件下多种引水工况和污染削减方案对水质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上游来水为Ⅲ类水时,汛期污染量削减≥50%,非汛期污染量削减≥50%或秦淮新河调水量≥15m3/s可保证断面水质达标;在90%降雨保证率情景下,区域污染量削减≥50%或秦淮新河引水≥30m3/s,以及引水量≥15m3/s和污染量削减≥25%的组合方案可保证断面水质达标。当上游来水维持现状时,非汛期需要增加区域污染削减率或秦淮新河引水量来保证断面水质达标。
  • 周怿,韩震,翁暄,杨瑞妮
  • 区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模型在上海崇明区的应用
  • 2024.(4):87-91[摘要](58)[PDF](44)
    以上海崇明区为研究区域,在传统省域碳排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区县域碳排放模型估算崇明区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碳排放,并利用LMDI模型分析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崇明岛碳排放总体呈减少趋势,长兴岛和横沙岛碳排放呈增长趋势;经济效应对崇明区碳排放增加有正向驱动作用,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人口效应对崇明区碳排放影响较小;面向“碳中和岛”“低碳岛”和“零碳岛”目标,须因地制宜采取增汇和减排措施。
  • 检索项: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