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 |
2024.(6):1-6 | [摘要](85) | [PDF](35) | ||
分析了太湖流域现状和生态治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环境恶劣、藻华防治形势严峻、生境破碎程度增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湿地面积萎缩、生态系统依然脆弱等。梳理了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原则和目标,根据“精准防控、控源减污、生态扩容”系统治理思路,针对山水林田湖草6个要素,分别提出构建矿山修复与复绿、蓝藻防控与处置、水源涵养林建设、农业控源与治污、湿地改造与保护、湖滨岸带消纳圈等重点工程,统筹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
2024.(6):7-10 | [摘要](43) | [PDF](19) | ||
系统梳理了苏南太湖流域印染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印染行业发展专项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整合集聚力度有待加强、准入门槛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转型发展的激励政策欠缺等方面,提出了制定国内领先工艺技术标准、强化印染专业园区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加强创新激励政策引导等高质量发展建议。 |
研究报告 |
2024.(6):11-17 | [摘要](39) | [PDF](14) | ||
以海绵城市池州市为例,基于遥感土地覆盖数据结合现场实测及部门统计数据,明确各项海绵设施的碳排放与碳减排过程,运用碳排放因子法从径流削减、污水净化、绿地水体碳减排3个路径分析6种海绵设施的碳减排量,构建适用于城市尺度的海绵设施运行阶段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单个海绵设施运行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核算。结果表明,3大减排路径中,径流削减碳减排量为1 255 95330 kg,污水净化碳减排量为785 22390 kg,绿地水体碳减排量为26 354 92000 kg。区域净碳减排量为27 004 47265 kg,碳减排主要来源于绿地、水体的固碳作用。 |
2024.(6):18-22 | [摘要](36) | [PDF](10) | ||
从新疆焉耆盆地采集67组地下水样品,测定Cd、Cr、Cu、Mn、Ni和Zn等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污染负荷指数(PLI)法和地下水环境容量指数(Qd),分析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及环境容量特征。结果表明,焉耆盆地地下水中Cr、Cu、Mn和Zn等4种重金属平均值均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Ⅲ类标准限值,Cd和Ni平均值分别为Ⅲ类标准限值的140倍和115倍。研究区地下水中各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Mn>Cd>Ni>Cr>Zn>Cu,均呈无污染。地下水中重金属PLI变化范围为030~057,平均值为039,呈无污染。研究区地下水中6种重金属环境容量指数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u>Zn>Cr>Mn>Ni>Cd,Cu的环境容量最大,Cd的环境容量最小。研究区地下水中6种重金属环境容量空间分布格局各不相同。 |
2024.(6):23-28 | [摘要](41) | [PDF](9) | ||
基于遥感、气象和统计年鉴数据,对四川省2002—2018年间县域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植被碳汇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采用多重高维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林业生态工程对植被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省植被碳汇在时间上呈波动上升趋势,由1 73756 g/(m2·a)增至1 83689 g/(m2·a),年均增速达034%;在空间分布上,植被碳汇高值集中在川西南山地地区,低值集中在川西北高原地区;在趋势变化上,全省县域的植被碳汇整体呈增长趋势。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地区是林业生态工程实施重点地区,累计造林面积占比分别为6144%和2602%。四川省林业生态工程能显著促进植被碳汇的增加,并存在时滞效应。此外,人均GDP、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对植被碳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口密度则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
调查与评价 |
2024.(6):29-35 | [摘要](63) | [PDF](14) | ||
2021年6—9月对沱沱河流域的6条主要河流布设6个监测点,监测23项水质指标并作评价,结果显示,10项指标检出,13项指标未检出,水质基本优于地表水Ⅱ类。根据水质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建立评价因子集,基于博弈论对熵权法和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权重进行优化组合,构建博弈理论组合赋权的水质模糊评价模型进行水质评价,运用综合评判指数量化水质等级。结果表明,流域内高锰酸盐指数(IM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磷(TP)、氨氮(NH3N)等指标是水质主要影响因子,2021年6—9月沱沱河流域水质良好,6条河流水质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均在Ⅰ~Ⅱ类之间。 |
2024.(6):36-41 | [摘要](32) | [PDF](9) | ||
通过DPSIR框架构建包含年降水量等14个指标的丘北县水资源脆弱性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通过模糊集对分析法和五元引力减法集对势对2009—2019年丘北县水资源脆弱性和发展态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驱动力层和压力层的脆弱性呈明显恶化的发展态势并有持续的趋势,影响层虽然总体呈好转态势但未来可能恶化,状态层和响应层发展态势较稳定,未来需要密切关注驱动力层、压力层和影响层的发展态势;丘北县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水资源脆弱性分别为轻度脆弱、中度脆弱、中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整体脆弱性等级较高,且整体发展呈恶化态势,水资源脆弱性问题不容乐观。 |
2024.(6):42-47 | [摘要](42) | [PDF](9) | ||
通过对浙江近岸海域47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以及样品中6种元素(Cu、Pb、Zn、Cr、Cd和As)和总有机碳(TOC)的分析,探讨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总体上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6种元素具有相似来源,与沉积物平均粒径和TOC均呈正相关性,且细颗粒泥质沉积物和TOC分别是导致其富集累积的主要和次要影响因素;6种元素的地累积指数较低,重金属污染总体上处于轻度水平;6种元素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As>Pb>Cu>Cr>Zn,总体上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轻微;地累积指数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表现为向岸海域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远大于离岸海域。 |
监测技术 |
2024.(6):48-53 | [摘要](52) | [PDF](14) | ||
基于全球812个样点的土壤δ15N与气象、土壤、地形和植被等环境因子数据集,通过随机森林回归算法构建土壤δ15N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总集和分集模型,对比精度识别最优模型。根据最优模型和环境因子数据,绘制空间分辨率为025°的全球主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土壤δ15N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总集模型精度为RMSE=163‰,R2=061;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类的分集模型精度最高,为最优模型,平均精度为RMSE=119‰,R2=069;全球主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土壤δ15N平均值为488‰,变化范围为-049‰~1229‰,标准差为174‰。 |
2024.(6):54-57 | [摘要](39) | [PDF](11) | ||
采用多电位阶跃法将铂纳米颗粒(PtNPs)沉积于石墨烯(Gr)修饰的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PtNPs/Gr/GCE修饰电极,用于测定氧氟沙星(OFL),并考察OFL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通过优化试验条件,方法分别在075μmol/L~50μmol/L和75μmol/L~250μ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2μmol/L。将PtNPs/Gr/GCE修饰电极用于实际自来水和地下水样品测定,结果均为未检出,加标回收率为953%~102%,RSD为10%~28%。 |
2024.(6):58-62 | [摘要](34) | [PDF](13) | ||
以安徽岳西潜水流域为研究区,采集地表、地下、温泉水样,测定水源水质并分析引发健康问题的主要超标因子硝酸盐,利用同位素(N、H、O)和水化学方法解析研究区硝酸盐来源与转化过程,并采用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定量分析各来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化肥对硝酸盐贡献最大(占总量的687%),其次是大气降水(151%),畜禽粪便和污水的贡献率稍低(96%),土壤有机氮的贡献率最低(66%)。结合水化学与同位素示踪手段,精确溯源流域硝酸盐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 |
2024.(6):63-65 | [摘要](25) | [PDF](9) | ||
利用铬高温发生化学反应,减少氢同位素分馏效应,确保氢元素尽可能转化为氢气,从而获得准确的氢同位素比值。把原方法的填充材料替换成铬粒和刚玉球(新方法),同时测定3种固体和3种水的氢稳定同位素标准品获得较好的线性(R2=0999 5),使得固体样品的氢同位素测量结果可直接与国际公认的水标准物VSMOW-SLAP标度相关联。用原方法和新方法测定含有杂质元素的化学品、头发和茶叶样品,结果有差异,测定不含杂质元素的聚乙烯,准确度均较高。 |
创新与探索 |
2024.(6):66-71 | [摘要](33) | [PDF](9) | ||
以昆明市东川区为研究区,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东川区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用InVEST模型评估其生态环境质量,发现2020—2030年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较小,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呈中部低、东西部高分布。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识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东川区时序生态网络,通过对比发现2010—2030年间东川区生态网络结构变化明显。综合网络闭合指数、网络连接度指数及网络连通率对生态网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川区生态网络复杂程度提高,生物迁徙和能量流动限制程度降低,在未来发展中应持续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 |
2024.(6):72-76 | [摘要](27) | [PDF](12) | ||
于2020年12月—2021年2月监测西安市南郊地区55种VOCs组分,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分别计算VOCs中的O3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并做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VOCs监测结果为烷烃类>芳香烃类>醛酮类>烯烃类>炔烃类。综合考虑物种反应活性,对/间二甲苯、乙烯和己醛是对O3生成贡献最大的3种组分,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贡献率的前三分别为对/间二甲苯、甲苯和乙苯。优先控制芳香烃类、醛酮类和烯烃类化合物的排放是改善西安市冬季O3污染的关键,苯和乙苯对人体存在可能的致癌风险,未来应加强防控。 |
2024.(6):77-82 | [摘要](32) | [PDF](11) | ||
为研究长兴湖水华期水污染现状及成因,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质状况和底泥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兴湖水体中总氮(TN)和总磷(TP)均值分别为149 mg/L和024 mg/L,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为149和024,分属地表水质量Ⅳ类和劣Ⅴ类水质;内梅罗污染指数显示TN、TP分别达到159、158,均评价为差;综合污染指数表明水体整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主要污染源为长兴湖相连水域(工业园沟渠)及渭川河中的N、P。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是长兴湖藻类生长的限制因素,TN主要源自外源污染,TP与湖内表层底泥磷营养盐释放相关。 |
2024.(6):83-87 | [摘要](50) | [PDF](18) | ||
以上海市2020年10月的一次典型颗粒物污染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轻型无人机在上海崇明东滩进行PM25的垂直观测,结合周边大气超级站监测数据及多模型模拟等对污染期间颗粒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日11:00 200 m高度以下PM25浓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00 m~400 m高度PM25浓度反而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与400 m处海洋气团的稀释作用减弱且受到周边邻近区域污染排放的影响有关;硝酸盐是颗粒物的首要贡献组分,占比达444%;夜间相对湿度高达95%,颗粒物含水量增长且与硝酸盐增速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928),丰富的水汽含量极大促进了NO2经非均相反应进入颗粒态;二次转化源、生物质燃烧、燃煤源等对二次颗粒物污染起决定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