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83701931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专论与综述
  • 闫振华,朱培元,陆光华
  • 典型水生生物中微塑料的累积、清除及食物链传递效应
  • 2023.(2):1-7[摘要](160)[PDF]()
    以环境中双壳类、鱼类及节肢类等水生生物为对象,介绍了其对微塑料的累积与清除,重点分析了微塑料特性、生物特性和食物等因素对微塑料生物累积与清除的影响,并进一步概述了微塑料沿水生食物链的传递效应,阐述了其对复合污染物食物链传递的影响过程。结果发现,微塑料在水生生物中的累积、清除与其自身尺寸、形态和聚合物类型等密切相关,水生生物的结构特异性是干扰微塑料从生物体内排泄的重要因素,有无食物的环境条件是调节双壳类和节肢类生物对微塑料累积与清除的重要路径;微塑料虽然可以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但不一定会产生生物放大效应;微塑料的载体效应导致其复合污染物的食物链传递过程发生改变,共存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释放和吸收时间是调控微塑料复合污染物食物链传递能力的重要因素。
  • 周健,李晓源,邓一荣
  • 碳中和实践进展、实现路径与展望
  • 2023.(2):8-11[摘要](112)[PDF]()
    概述了国内外在碳中和实践与实现路径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能源路径、技术路径、社会路径和政策经济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实证数据和模型模拟开展碳中和定量评估、通过不同国家碳中和目标的比较和分析来评估全球碳中和能力和成本、加强不同碳中和路径与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及多路径共同效应研究等建议。
研究报告
  • 贾琦,尹泽凯,刘毅洁,张超玉,燕宏宇
  • 1980—2020年中原城市群“三生”功能识别及其时空演化
  • 2023.(2):12-17[摘要](72)[PDF]()
    以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80—2020年间4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DEM数据和SPOT-5高分影像数据,从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对中原城市群“三生”功能识别及时空演化展开分析。结果表明,40年来农业生产用地、牧草和其他生态用地面积大幅减少,城镇和乡村生活用地、工矿生产用地增长较快。城镇和乡村生活用地及农业生产用地的空间分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较大。研究区内159个区县“三生”空间演化存在显著差异,以农业生产用地转生活用地、生态用地转农业生产用地两种转移类型最为显著。此外,农业生产用地转生态用地及生活用地转农业生产用地占比也较高。
  • 刘智超,王健,张鹏,张磊,齐男,汪濙海,贺千山
  • 风云三号卫星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的适用性验证
  • 2023.(2):17-22[摘要](70)[PDF]()
    利用长三角地区浦东、东滩、太湖3个测站的太阳光度计CE318地基遥感观测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对风云三号气象卫星FY-3A/B MERSI反演的550 nm波长AOD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FY-3A的反演结果相关系数高于0.96,仅有20%的样本表现出较大的偏差。FY-3B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77,均方根误差(RMSE)最大为0.35。太湖站点的相关系数比浦东大,说明MERSI的反演算法在太湖更适用。FY-3A/B MERSI反演结果总体上偏小,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主要由气溶胶模型的假设、设备标定、选择像素比例等原因造成。
  • 唐学军,陈晓霞
  • 生态振兴权重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评价影响研究
  • 2023.(2):23-26[摘要](77)[PDF]()
    通过构建包括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响应两大子系统,13个具体指标在内的乡村生态振兴估量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河南省Z市,四川省J市、B市等3市的生态振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响应子系统对乡村生态振兴影响最大,生态环境压力子系统次之,各项具体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总体来看,四川省J市乡村生态振兴的综合贴近值达到优秀,四川省B市达到中等,而河南省Z市则较差。建议进一步强化政府履职能力,引进和培育农村环境治理社会组织,增强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调查与评价
  • 刘泽瑾,杨剑,魏祖帅,郭龙,许刚,焦利民
  • 基于土地利用回归模型的场地土壤污染特征分析
  • 2023.(2):27-32[摘要](84)[PDF]()
    通过在广东韶关凡口铅锌矿向外辐射8 km2范围内布设25个采样点,监测土壤中Pb、Zn、As、Cu、Cr和Hg 的质量比,构建土地利用回归(LUR)模型模拟该6种元素质量比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元素质量比受地理要素影响差异较大,Pb和As的空间分布受道路影响较大,其高值区沿道路呈带状分布;Zn和Cu受自然因素与土地利用的综合影响,高值分布相对零散;Cr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地形降水等自然因子的影响。研究区整体元素质量比偏低,西部地区元素质量比低于东部地区,南部地区低于北部地区。
  • 孔维博,范春梅,彭尔瑞,尹亚敏,陈旺旺,王洪友,蒋文翠
  • CVOR在山区河道整治植被恢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2023.(2):33-38[摘要](65)[PDF]()
    以石葵河生态河道治理为例,将工程扰动区划分为河道工程区(Q1)、临时施工道路区(Q2)、弃渣场区(Q3)、取土区(Q4)、临时表土堆场区(Q5)等5个分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CVOR模型,构建山区河道整治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Q1区植被恢复潜力最强,生态健康等级为健康,属容易恢复区,Q4区、Q5区、Q2区生态健康等级为不健康,植被恢复潜力较弱,生态修复中须加大投资;植被恢复潜力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基况条件对植被恢复潜力影响较大,可通过人工干扰提高扰动区植被恢复潜力,提升植被恢复效果。
监测技术
  • 余明星,黄波,周正,张琦,朱圣清,李名扬,王宇霖
  • 基于走航巡测模式的长江重庆—武汉段水质调查与分析
  • 2023.(2):39-42[摘要](81)[PDF]()
    采用走航巡测模式对2020年长江重庆—武汉段水质状况开展调查分析,并对192个巡测点位38项自动监测参数进行统计、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武汉段水质良好,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标准,各参数测定值水平整体不高;部分点位水质参数存在明显测定峰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JP2〗周边水域受到潜在污染影响;城市江段、产业园区、港口码头、航运频繁水域污染物测定值相对增高,仍须将聚集性区域作为污染防控重点,〖JP〗加大减排力度,降低长江水污染潜在风险。
  • 郭石磊,陈京奥,季福康,胡晓春,孙小方
  • 基于数字图像比色法测定水中氟化物
  • 2023.(2):43-46[摘要](81)[PDF]()
    在酸性溶液中,氟能破坏二甲酚橙〖CD*2〗锆显色体系,使溶液颜色从紫红色变为橙色或黄色,通过采集图像颜色信息构建3个特征颜色分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以定量测定水中氟。该方法在0 mg/L~1.5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3 mg/L。两个质量浓度水平的氟化物标准溶液6次测定结果的RSD分别为1.4%和1.3%,相对误差分别为0.3%和1.7%。
  • 夏军,刘洪江,朱林富
  • 一种基于Landsat 8 OLI影像的水体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 2023.(2):47-50[摘要](88)[PDF]()
    提出一种基于Landsat 8 OLI影像提取水体信息的斜率比值法(SR),比对不同方法、不同类型水体和不同季节影像的数据,结果表明:SR法相比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法(NDWI)和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法(MNDWI),水体信息提取精度更高,且对阈值精确度的要求低,阈值一般设定为2.0;SR法适用于清澈水体、浑浊水体、浅水河滩等水体,对河流干流和较大支流的提取精度达到99%,细小支流、沟渠的提取精度为66%,面积较小的水体提取精度为65%;在冬季太阳高度角较低时,SR也能较好地去除阴影。
  • 王记鲁,刘跃,田雨,郝苗青,王鑫,李静
  • 微库仑法和离子色谱法测定土壤中可吸附有机卤素
  • 2023.(2):51-54[摘要](88)[PDF]()
    采用振荡吸附处理土壤样品,用微库仑法和离子色谱法分别测定土壤中的可吸附有机卤素(AOX)。通过优化样品前处理条件以提高AOX的提取效率,上述两种方法检出限分别为15.3 mg/kg和16.3 mg/kg,4-氯苯酚作为标准物质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2.2%~95.0%和77.7%~80.2%。两种方法测定实际土壤样品中AOX,6次测定结果的RSD为5.4%~19.2%。GSS系列标准土壤试验结果表明,振荡吸附处理样品,用微库仑法和离子色谱法在测定样品中AOX时测定结果区别不大,土壤中AOX含量与卤素含量无直接关系。
创新与探索
  • 杨海菊,梁玉莲,韦锋,白海强,李嘉力,刘小英
  • 广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关联分析
  • 2023.(2):55-59[摘要](67)[PDF]()
    以广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为研究单元,对2015—2020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水平进行评估,通过权重赋值计算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综合判断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体量小,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县域社会经济总体呈正向发展态势,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低于全区平均县域水平;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呈现波动变化,部分县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增长率为负值;15个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为协调,10个县域为基本协调,2个县域处于调和等级。
  • 王敏,付常喜,吴涛,徐蕾
  • 垃圾渗滤液中DEHP与DBP的迁移演化规律研究
  • 2023.(2):60-63[摘要](68)[PDF]()
    采用一维土柱下渗实验和垂向入渗模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垃圾渗滤液中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在土壤中的垂向迁移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原状土和混有石英砂土的土柱对DBP的吸附能力均强于DEHP,而混有石英砂的土柱中DEHP、DBP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穿透现象,且DEHP的穿透速度比DBP要快2倍;做或不做防渗处理,DEHP和DBP渗出量均呈前期快速增长而后期归于稳定的趋势,防渗对DBP效果较DEHP好;垂向入渗模型与一维土柱实验结果一致,该模型可用于其他区域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垂向迁移的研究。
  • 陆华,闵望,姜素,卢毅,苟富刚,蔡田露
  • 庞庄煤矿煤矸石淋溶液对周边水体影响分析
  • 2023.(2):64-67[摘要](81)[PDF]()
    为研究庞庄煤矿张小楼煤矸石堆场淋溶液对其场地和周边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影响情况,围绕煤矸石堆场及周边采集13组水样做分析比对。结果表明,煤矸石堆场淋溶液对周边地表水体形成普遍污染,且污染物浓度随着污染距离增加逐步降低,一般化学污染指标主要包括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铁、锰、氨氮等,毒理学污染指标包括亚硝酸盐、氟化物、砷,超标倍率约为0.02~5.36。受距离及成井深度等因素影响,地下水体未遭受淋溶液明显的污染和影响。
  • 胡帆,杨子毅,马洪石
  • 淮河流域淮安段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2023.(2):68-71[摘要](83)[PDF]()
    于2021年5月对淮安境内淮河主要干支流8个点位的水质状况和着生藻类群落结构采样调查,应用3种多样性指数模型评价区域水生态健康状况,并探究影响着生藻类多样性的因素。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淮河流域淮安市域共检出着生藻类3门23科32属(种),由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组成,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多样性指数计算结果显示,流域水生态状况良好,整体表现为清洁-轻污型水体,淮河上游水质稍差于其他水域;结合水质监测数据与卫星遥感影像分析,认为生境状况是影响着生藻类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 检索项: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