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论与综述 |
2023.(4):1-6 | ![]() | [摘要](102) | ![]() | [PDF]() |
综述了我国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抗生素种类,分析了抗生素过量使用造成的危害及引发的环境安全问题,从非生物法和生物法两个角度,介绍了抗生素污染主要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相应的源头控制策略。针对当前水产养殖中抗生素污染治理的难点,提出了探究抗生素的环境迁移转化途径、新型绿色降解技术和源头防治工艺等研究方向。 |
2023.(4):7-12 | ![]() | [摘要](77) | ![]() | [PDF]() |
阐述了反硝化除磷的基本机理与特点,介绍了基于反硝化除磷理论研发出的单污泥工艺和双污泥工艺流程,比较了各类工艺的优缺点,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改进措施。分析了反硝化除磷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碳源种类、pH值、电子受体、C/P比、污泥龄等,提出了将处于实验阶段的新型工艺投入运行、探究多因素对系统脱氮除磷的综合影响等后续研究展望。 |
![]() | 研究报告 |
2023.(4):13-18 | ![]() | [摘要](102) | ![]() | [PDF]() |
采用2014—2021年福州新区的地表温度、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和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从乡镇单元尺度分析热环境的空间分布情况,并探究植被和土地利用对热环境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2021年福州新区地表温度在空间上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新区热岛比例指数(URI)呈现出下降趋势,表明在此期间热岛效应状况总体有所缓解;植被覆盖率(FVC)影响热环境的空间分布,可将福州新区的“热点”划分为FVC、NDVI均较低的乡镇和FVC较高、NDVI较低的乡镇两类;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程度及周边环境亦影响热环境的空间分布。 |
2023.(4):19-23 | ![]() | [摘要](88) | ![]() | [PDF]() |
以焦作市为研究区,基于2021年24 h自动监测大气PM2.5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应用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区贡献函数分析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等方法探究大气污染物中PM2.5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源区。结果表明:2021年焦作市PM2.5的质量浓度均值为47.3μg/m3,季节特征表现为春冬季高于夏秋季;来自河南省北部和中东部等地区气团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较高;春季和冬季PM2.5的潜在来源地区范围广于夏季和秋季,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冬季,河南省的焦作市、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郑州市和开封市,以及河北省邯郸市和邢台市均是焦作市PM2.5的潜在源区。 |
2023.(4):24-28 | ![]() | [摘要](75) | ![]() | [PDF]() |
针对以传统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城市体检工作量大、更新周期慢、数据获取难的问题,提出将遥感大数据应用到绿色城市维度的城市体检指标计算中,对GF-2卫星全色波段光学影像采用多规则的面向对象分类法提取城市绿地等地物,来解决绿色城市维度具体指标的计算问题。结果表明,以凤阳县绿色城市维度典型指标为例计算后得出的蓝绿空间占比为24.64%,评价结果为差,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2.90 m2/人,评价结果为中,其余20项指标中3项优、5项良、4项中、8项差,总体优良比例为36.36%,表现较差。该方法能实现体检过程的精细化操作,使得体检工作更加高效、结果更加准确。 |
![]() | 调查与评价 |
2023.(4):29-33 | ![]() | [摘要](83) | ![]() | [PDF]() |
通过在贵州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采集5 cm、10 cm、15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检测其中22种OCPs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所有水稻土壤样品中除了环氧七氯-A、反式九氯和狄氏剂未检出外,其余19种OCPs均有不同程度检出;OCPs在上述3种深度土壤中总残留量分别为0.526 ng/g、0.497 ng/g、1.605 ng/g。DDTs在3种深度水稻土壤中的总残留量(0.359 ng/g)低于HCHs总残留量(1.135 ng/g)。水稻土壤中γ-HCH、δ-HCH残留量显著高于玉米土壤。水稻土壤中HCHs和硫丹残留主要源自历史上工业制剂的使用,DDTs在水稻土壤中的降解方式主要为厌氧。农作物种植区域土壤中OCPs残留量均符合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
2023.(4):34-39 | ![]() | [摘要](94) | ![]() | [PDF]() |
通过对铜陵市义安区7个乡镇的农田、养殖及农村生活污染源的调查,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应用ArcGIS软件作聚类分析,研究该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及其负荷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为3 739.50 t,农村生活、畜禽养殖为重点污染源,其排放量分别为1 705.36 t、1 55855 t,污染负荷分别为45.61%、41.67%。在COD、TN、TP 3个主要评价因子中重点污染物是COD,其次是TN,污染负荷率分别为87.55%、10.95%。在各乡镇中西联镇、天门镇、顺安镇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较高,分别为818.86 t、772.26 t、740.12 t,污染负荷分别为21.90%、20.65%、19.79%。 |
![]() | 监测技术 |
2023.(4):40-44 | ![]() | [摘要](74) | ![]() | [PDF]() |
通过分析我国相关场地污染现状和需求,设计了场地污染监测预警与决策一体化系统,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采集污染数据,并通过数据传输技术SignalR进行数据传输,再使用三维地理框架Cesium反映监测区域的污染情况,保证对污染处理响应的实时性和高效性,指出三维虚拟地理技术与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结合是系统的发展方向。 |
2023.(4):45-48 | ![]() | [摘要](68) | ![]() | [PDF]() |
将分子印迹技术与电化学传感器相结合,以双酚A(BPA)为模板分子,吡咯为功能单体,在基于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一种对BPA具有选择性识别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进行相关试验条件的优化。在最优条件下构建了BPA-MWCNTs-COOH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以铁氰化钾K3[Fe(CN)6]为电化学探针,测得BPA在0.01 μmol/L~17 μ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06 μmol/L。将该方法用于湖水样品测定,结果为未检出,加标回收率为97.8%~115%,RSD<5%。 |
2023.(4):49-52 | ![]() | [摘要](63) | ![]() | [PDF]() |
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法,利用平行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结果表明,水体DOM吸收系数α355平均值为(4.71±0.66)m-1,表明水库中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较高;水库水体DOM存在3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腐殖质C1(345 nm、440 nm)、类腐殖质C2(285 nm、405 nm)和类富里酸组分C3(275 nm、475 nm);C1、C3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自生源指数与C1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类腐殖质的荧光强度在深层水体中逐渐增加,且深层水体的腐殖化程度较高,较为稳定;水库中心水体中DOM的自生源特征较其他区域明显,浮游植物和细菌的有机体降解产物增加。 |
2023.(4):53-56 | ![]() | [摘要](83) | ![]() | [PDF]() |
用麻雀搜索算法优化的深度极限学习机(SSA-DELM)构建柴油车NOx排放预测模型,对柴油车低速、中速和高速状态下的NOx排放进行预测,并将此模型性能与深度极限学习机(DELM)模型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SA-DELM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在低速、中速、高速状态下该模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分别为0.061 0、0.044 9、0.039 1;在低速、中速、高速状态下SSA-DELM模型的性能评价指标比DELM模型性能评价指标分别优约23%、44%、11%。 |
![]() | 创新与探索 |
2023.(4):57-62 | ![]() | [摘要](69) | ![]() | [PDF]() |
系统识别了2016—2020年长江南京段岸线资源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并对岸线腹地2km范围内用地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较2016年,2020年长江南京段自然岸线和城镇生活岸线增多,港口码头岸线和工业生产岸线减少,总体上长江岸线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岸线利用率降低了6.5%,而干流岸线开发利用强度仍然偏高;长江南京段干流自然岸线、城镇生活岸线与其腹地2km内生态和城镇生活用地类型较为一致,港口码头岸线、工业生产岸线腹地2km内用地类型多样;岸线利用类型与2km腹地范围内用地类型属性关联强度因南岸和北岸开发强度不同而有所不同,表现为开发强度低、关联性强的规律,南岸腹地用地类型更加分散,岸线腹地1km左右在主要用地类型上呈现略有变化的状态。进一步分析了岸线利用存在的问题,并从顶层设计、自然岸线保护、打通沿江生态廊道、推进岸线清理整顿、强化岸线腹地监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2023.(4):63-67 | ![]() | [摘要](71) | ![]() | [PDF]() |
以2000—2015年珠海竹仙洞水库小流域湿地松林、台湾相思林和灌木丛为样本,对其土壤属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5年自然演替,3个群落的土壤可交换酸度呈下降趋势,其中台湾相思林和灌木丛酸度降低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受Al3+含量影响较大;3个群落的可交换Mg2+、K+、Na+在两种土层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下降,而可交换Ca2+的变化仅在台湾相思林中显著;总氮、总碳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主成分分析显示,台湾相思林的生物量丰富、土壤腐殖质多,固氮作用强,故对氮沉降的酸缓冲能力更强。 |
2023.(4):68-71 | ![]() | [摘要](85) | ![]() | [PDF]() |
分析了上海市某废弃矿坑水样的主离子组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在钠吸附比法(SAR)、钠含量法(Na%)、残余碳酸钠法(RSC)和灌溉系数法(Ka)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极限条件法确定水体的灌溉适宜性。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样阳离子以Ca2+或Na+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山南侧矿坑水体的溶解性总固体(TDS)含量偏高,主要受蒸发浓缩控制,而山北侧矿坑水体主要受水岩作用控制。山南侧矿坑水样的Na%和RSC不符合适宜灌溉的限值要求,评价结果为不宜直接灌溉,而山北侧矿坑水样的所有评价指标均符合适宜灌溉的限值要求,评价结果为非常适宜。 |
2023.(4):72-75 | ![]() | [摘要](76) | ![]() | [PDF]() |
运用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南通市2020—2021年15个监测井第Ⅲ承压层地下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深层地下水中氨氮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氨氮的主要来源是地下水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矿化及一部分工业开采引入的氮污染,地下水的还原性环境是氨氮赋存的主要成因;地下水中As、Fe及总硬度含量的同时增加也能反映氨氮含量的提高;硝态氮(NO-3-N)与NH3-N在深层地下水中是竞争关系,当地下水环境处于还原性时,更易于NH3-N的富集。降低深层地下水中氨氮的主要方法是减少有机污染物输入及还原性废水的入渗。 |